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小狗錢錢》

想要變有錢,你必須真心渴望變得更富有。

除此之外,必須先建立1. 願望清單,為了達成最想達成的夢想,你就會有想賺錢的念頭。2. 開始在夢想存錢筒裡存錢。3. 餵養金雞母(下蛋)/持續存下可累積複利的本金,為自己帶來被動收入,讓錢滾錢。

在變得富裕前會有很多挑戰,能否在困難出現時持續堅持不懈地努力,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可做兩件事幫助自己持續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

1. 每天花10分鐘複習自己的夢想清單,以及達成夢想的具體做法。

2. 每天花十分鐘寫成功筆記,紀錄自己所有小小的成就,讓自己更有自信,也對自己所做的事更堅定不移。

有了想致富的念頭,接下來就是想怎麼賺錢。如何找到賺錢的方式:

1. 想想自己可以如何幫助別人來獲利

2. 想想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心無旁騖地專注於自己知道的、有能力做到的、自己已經擁有的。

除了賺錢之外,了解並規劃自己的財務也很重要。以下爲實用的理財建議:

1. 負債的人必須先把信用卡注銷。用現金支付絕對比用信用卡支付更有利於撙節開支。

2. 絕對不要使用消費性貸款。

3. 不管賺多賺少每個月一定要存錢。不要急著將貸款(消費性貸款除外)還清,而是應該將錢存下來投資。選擇還款方案時,盡可能選擇最低的本金還款方案,同時固定將自己收入的50%(40%餵養金雞母;10%投入夢想存錢筒)存下來。

4. 在錢包上貼上一張紙寫著:「我真的需要買這樣東西嗎?」幫助自己在每一次消費之前多加思考。

我讀《城與不確定的牆》

少年與少女相愛,一起用意識構築一座有獨角獸、無指針鐘塔、古夢圖書館的奇異幻想之城。

少女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就突然離開(離世?)了,少年承受莫大的悲痛,渴望到幻想之城與少女重逢,一晃眼已步入45歲的中年孤獨人生。

45歲男主的意識(意識A)如願進入奇異的幻想之城,與那位17歲少女一起在獨特的圖書館工作,但從他身上剝離的影子(形體A)敦促他返回世間,他決定(意識A)留下,把影子趕回人間。

影子(形體A)在人間繼續承受孤獨與虛無的苦楚,辭去工作搬到北國一座小城擔任圖書館館長。

影子(形體A)擔任館長期間,逐漸從只全心關注自己的悲傷與孤獨,轉為和小城裡的幽靈(意識B)、咖啡館的女士、穿黃色潛水艇圖案上衣的少年(形體X)建立特殊的情感連結,且無意間向潛水艇少年透露了幻想之城的存在。潛水艇少年一心嚮往幻想之城,由於在人間毫無羈絆他決心找到方式前往這個城。

潛水艇少年突然在世間神隱了,世人和影子(形體A)都找不到他。影子感到擔憂,在夢中經由潛水艇少年(或自身?)的召喚,又再度神往並在虛幻與現實間彷彿重返了幻想之城。

潛水艇少年(意識X)在幻想之城請求與意識A化為一體,一起合力完成圖書館的工作(夢讀)。在完美分工一段時間後,意識A開始感覺自己身體起了變化,在幻想之城的時間不多了而陷入混亂。

潛水艇少年(意識X)告訴意識A他的影子(形體A)一直都在世間並將會在世間好好地接住他,請他帶著信念,勇敢離開幻想之城。

意識A最後勇敢地離開了高中時代開始就夢寐以求的少女,把少女與他曾合為一體的意識X獨留在幻想之城中。

這篇故事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來回交錯,透過細膩而精準的文字帶著讀者親身體驗摯愛驟逝所帶來的、用恆久時間亦難磨滅的、難以對外人訴說的悲痛與空無;帶領讀者探討意識和形體之間的主客關係,以及意識和形體合作如何能幫助被空無困住的人脫離心靈的禁錮並重獲自由/新生/找到活下去的方法;用五個角色(憂鬱症、失戀、喪偶/子、離婚/性無能、高功能自閉症)不同的生命故事來呈現人的孤獨本質,以及他們各自從自身孤獨中解放自己的過程。

本書用奇妙的敘事架構說出幾個平凡無奇的故事,但洗鍊而精準的文字引人入勝,使讀者不禁被吸入情節當中,近乎毫無選擇地感受/體驗/同理/見證了每個歷歷在目的情感波動與思維歷程。

我讀《異鄉人》

本書以一個平凡小人物的心境獨白為故事揭開了序幕,在看似平凡無奇的描述中,讀者隨故事主角經歷母親在安養院辭世這樣一個許多人可能會在人生中遭遇的喪母事件,掛上一個特殊的濾鏡來重新認識這個大千世界。透過作者對主角敏銳聽聞等感官體驗的紀錄,以及對主角心智活動的細節描繪,讀者可以逐漸察覺主角似乎選用一種自我抽離(或甚至是後設觀察)的方式在面對人生種種毫無道理可言,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荒謬現實。

當讀者剛從主流價值稍微偏離、開始要任由想像力一步步靠向作者建構出來的另類處事態度而開始產生理解(或許尚未達到同理的境界)時,故事迎來了一大轉折:一件件看似毫無關聯的單一事件串聯,並導致主角從一個奉公守法、謹守本分的社畜,意外成了人人皆得以誅之的殺人犯嫌。而眾人(無論是預審法官、庭上法官、陪審團、檢察官、辯護律師,甚或是跟案情毫無關聯,對事件始末毫不知情的媒體記者)堅信他是冷血無情的預謀殺人犯所仰賴的依據(所謂的「人證、事證」),僅僅植基於與案情毫不相干的、他人口中所謂的「事實」。沒有人在意或願意聽他本人對案情發表任何意見,即便這是關乎生死的重大刑事案件,當眾人認定他是預謀犯案的兇手時,他完全可以被當成無關緊要的存在,獨立於整個司法對他的審判之外。

最後,如同讀者隨鋪陳的細節堆疊後而不難預料到的,主角被判處了上斷頭台的極刑,而知道死亡將至的他也毅然決然地優先選擇保有其價值主張,絲毫不放棄他選擇用來面對人生的原則與態度,透過這種寧死不屈的決絕,體現了他生而為人的存在。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療癒孤寂》讀後心得

本書一開始即引言榮格的話來定義什麼是孤寂:「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重要的感受。」


接著作者進一步詮釋,認為孤寂來自「一種與人分離、疏遠的感覺」。造成這種感覺的成因可能有很多,例如疫情封城也是其中一個。


但作者認為孤獨(獨處)不一定會變成孤寂(焦慮、不安、空虛感)。孤獨是否轉變為孤寂的關鍵在於一個人是否能承接自己,以成熟的方式與自己獨處,並關懷、溫暖自己的內心。他認為這兩者的主要差別是,孤獨是能安在的獨處,而孤寂是虛弱的孤立著。


作者的主要論點是人如果無法跟他重視的人產生深刻有意義的交流和情感連結,就會造成情感的一種斷裂,時間久了就變成孤寂,人若長時間處於這種斷裂狀態而不處理,可能會從孤寂轉為疾病甚至演變成憂鬱。


那為什麼人會難以和他人建立情感的連結呢?作者認為最初可能源自幼兒或童年時期母嬰之間的安全依戀需求未被滿足、或在情感表達學習的階段,其主要照顧者為不當情緒調節示範者,在日後的發展又未學會往內心探索、擁抱自己,接納孤獨的生命本質,並適當調節孤獨、與孤獨共處,進而轉變成孤寂。他們的孤寂是「從很小就開始累積」的。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於孤寂呢?作者提供一個問卷供讀者自我檢查,在此略過。孤寂感強烈的人有三種特徵:1. 同理心能力有限;2. 宜人性向低;3. 封鎖及壓抑。他們在個體發展上,無法經驗完整的自我,所以也難以了解接受他人表現的自我。


孤寂的另一個成因,是其他人都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因為在現在的社會,人多少都會需要隱藏內心世界,只讓別人看到完美表象。所以被問到:「你好嗎」,通常都是回答「我很好」然後繼續手邊的工作(即便自己可能深受失眠所苦也不會說出來)。


孤寂的人,若未察覺並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在行為上產生一些防衛機制或逃避問題的作法。例如:「切割感受,將自我與情感隔離」、寧可戀物,因為他們覺得人好麻煩;選擇與人疏離,以冷淡與人保持距離;用各種方填補內心的空虛,例如食物、遊戲、上網等可帶來愉快、麻痺自己的刺激,甚至成癮。


但孤寂的人也會渴望人際關係,然而他們渴望的卻是「完美理想的陪伴者」給他所需要的情感支持,但卻不需要相對地付出什麼。孤寂的人缺乏調節內在狀態的能力,因此除非透過另一個人給予關愛和關懷,否則自己的生命就猶如沙漠。他們傾向切割情感,拒絕經驗自己的情緒歷程,對自己的情感表達很不熟練、無法與人連結一段真摯、深層的情感關係。


要遠離孤寂,不但需要有意義的關係,也需要完整的自我。缺乏任何一邊就會失衡。換言之必須先和自己建立深層的關係,才能和別人建立深層關係。


那麼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作者認為和自己在一起時,必須要能「感受到愛的流動和滋潤」,換句話說,每天都溫暖關懷自己過得如何、是否有壓抑自己情緒需要自己承認和安撫、是否有值得喝采的時刻、時時肯定自己、支持自己,讓自己承接自己而不要擔任乞討愛的乞丐。


另外,作者建議孤寂者學習對人好奇,以及產生共鳴的情感,因為多數孤寂者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他們以自我中心來解讀和認定,而不是去認識瞭解別人。基於此,在戀愛關係裡,孤寂者一旦動情激素退卻後,不再需要互相探索,就又回到往日習性(很少表達情感、很少溝通、分享、交流),漸漸與另一半成為無話可說、沒有共同點可以交流的心靈陌生人。


作者鼓勵大家思考自己思考、感受自己的感受,進而體會及了解他人的思考與感受,才不會只是活在充滿「事情」和「目標」的世界,他更鼓勵孤寂者學習傾聽並關注別人的感受,透過這樣的連續,不再執著於自己認定的世界、開闊自己的視野。


最後我用作者蘇絢慧的一段話為整本書作結:「你若是一座孤島,你會發現他人也是。但不同的是,即使我們是一座座的孤島,我們已經有連結彼此的橋樑你是你,我是我,但我們因為連結和交流,而成了有意義的我們。」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現代心靈1》關於佛洛依德

1. 冰山理論

2. 潛意識

3. 性心理發展

我覺得冰山理論的區分蠻有價值的,我自己從小到大長期在我的自我和超我之間拉扯,原因是什麼我還沒找出來,但很可能跟從小受到的教育而沒有主動批判思考推翻外在強加價值有關(當然也可能跟沒有看課外書有關。)


對這樣的拉扯我是非常有意識且感到困擾的,而我的本我則是長期受到自主壓抑的,直到近一兩年我才逐漸能充分享受(美食或旅遊或任何形式的享樂)而不感到罪惡感。我一直把這和儒家思想掛鉤,覺得自己是中毒過深,現在希望能逐漸透過廣泛閱讀和與人交流,獲得解藥。


簡言之,這三個我的區分對於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分析和解救自己有其必要,也發揮了一定的功能,(有時甚至拿來幫朋友分析他們的愛情問題也很有幫助)所以我予以肯定。


潛意識理論我則是更加推崇,跟王老師一樣,我也是多夢的人,而且我的夢境幾乎90%反映出我日常生活中毫無意識到的各種情緒(害怕、擔心、焦慮、愛戀、情慾、厭惡。)夢中情節甚至逼真到我有時會在夢中揮動手臂或喃喃囈語。可以想像,我的睡眠品質是非常糟糕的(有去做過醫院的睡眠檢查),所以我必須長期服用安眠藥,才能在睡醒後有正常的功能做一般人覺得再簡單不過的事(例如接電話時聽懂來電者的需求並留言)。除了讓我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況而就醫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外,潛意識理論對我還有另一個助益,就是在我理性否認自我想法和情緒時,作為一個關卡提醒自己,或許自己人生中的課題是來自潛意識根深蒂固的偏見或執念而來,在有這樣的知覺之下,就有改變自己信念的可能,也就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可能。


性心理發展我則是覺得稍嫌牽強,雖說某個階段不滿足一件事可能會有影響,但他所論述的因果之間,我則不覺得有那麼高度的相關,或者說,之間的關係交代有點太過跳躍,而令人不可盡信。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愛過

 致敢愛、曾經中二的我們


抽絲剝繭理情義,

緊箍裂口藏淚滴,

斷腸扎心懼耽溺,

痛不停終回不去。

繾綣成體、會、遺忘

片刻永久化紐結

隨光陰陪葬失去。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Seek Stars from the Moon,

Crescent moon hanging,
Beloved eyes gazing,
Detours keenly seeking,
Pairs of feet pacing,
Till it’s home we’re safe in,
Or else let us keep on,
Ceaselessly ‘n passionately.

Been there or going there...

  1. Kyoto, Japan
  2. London, UK
  3. Florence, Ita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