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用盡可能不剪接的一鏡到底的運鏡方式讓觀眾透過沈浸式體驗,來觀察、解讀、理解、最後同理各個角色的心境變化。
劇中帶出了英國社會階級壁壘分明的現象(例如:底層社會與上流社會所使用的語言、詞彙都存有極大差異:a slice vs. bread),以及英國社會部分群體對性別的嚴重刻板印象,加上社交媒體易於帶風向的特性,導致青少年的霸凌從身體的物理範疇延伸至數位世界而更加難以覺察及辨識。
此外,劇中也討論到父母因無心的疏忽,導致無法在孩子形成錯誤的性觀念時及時指引或予以導正;導致孩子無法以正確方式解決低自尊、霸凌、憤怒情緒問題而訴諸暴力。最終,父母自己也因此必須概括承受孩子成為罪犯及加害者而帶來的沉痛自責,以及社會大眾的不公正論斷和貼標籤等惡意。
《混沌少年時》對父親這個角色的描寫
在這個作品中,有兩位重要的父親角色,第一個是從社會底層靠著自己的努力爬上來,好不容易脫離不堪原生家庭,搬到另一個都市創業的犯嫌父親。他開的公司所提供的服務雖看似搬不上檯面,但他卻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靠著這份工作為家人帶來遮風避雨的家,其實也相當值得尊敬(儘管不是什麼主流電影會定位的英雄)。
他在劇中多次展露自己很想盡全力保護兒子,但不得其門而入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這讓我們有機會看見許多真實社會中,弱勢家庭裡父親(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沒有足夠的資源可應用)可能面對的難處,因而能同理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弱點,這些弱點甚至讓這個角色更接近人性、形象更為鮮明。
他最大的弱點——對男性應具備的外在條件具有刻板印象,也跟他兒子面臨的困境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在運動方面表現很差(而且不敢直接表達、也不敢直接與孩子溝通),導致孩子在他眼中找不到肯定,而懷疑自己、無法肯定自己(即便他在學業、邏輯、策略等其他領域有突出表現,他仍覺得自己是個魯蛇),這看似可以忽略的小問題,卻逐漸萌生為日後的驚人犯案動機(對自己沒自信>異性交友受挫>被同儕貼標籤>被言語霸凌>自卑&想證明自己>受言語挑釁而訴諸暴力來證明自己佔上風)
你或許會問,父親不肯定就會帶來這麼大的問題嗎?
我的答案是「會」。
因為在一個人的性格定型之前,兒子很自然地會因為父親身為供應者/保護者的角色而對其產生崇拜、受到潛移默化,會將父親展現的形象認為「完美男性」應有的樣子,孩子會自然地想向他學習,更想得到他的肯定。換句話說,當父親不肯定自己,他會選擇相信父親的判斷,也跟著認為自己很遜,因而產生自卑情節。
但我們很難在看完整齣劇後去責備第一位父親,因為即便他不完美,但我們看見他做的努力以及他的成長背景給他帶來的限制,我們就能體諒他,不會苛責他,只會同理他的自責與無奈。
此外,他即便在遭逢這樣的事故後,仍能為了保護女兒的未來,而選擇勇敢面對眾人目光和惡意,堅持不搬家也意識到自己還有女兒和太太需要照顧而堅強起來。這一點也令人看了為之動容。
第二位父親是堅守崗位的警探,劇中的他顯然因為忙於工作而疏於與兒子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在兒子試圖讓他理解世界還有另一個觀看角度時,他並未急著以大人的身分小看了孩子的觀點,而是選擇先傾聽。他承認自己自覺不擅長擔任父親的角色(我想現實社會也有許多不擅長擔任父親的人存在,但未必能勇敢承認),但在這個前提下,他仍願意先伸出善意的手,讓孩子知道父親愛他,並且願意為孩子學習成為更好的父親。
犯案動機的浮現
緊扣全劇的重要主題之一是少年犯嫌的犯案動機,而導演揭曉謎底的方式是透過一場心理師和少年的晤談,讓觀眾、心理師、甚至犯嫌自己親身經歷抽絲剝繭的梳理過程,最終獲得令人震驚也有點最後一絲希望落空的答案。除了戲劇呈現手法的與眾不同與強烈張力之外,也讓沒有做過心理諮商治療的人,有機會了解一位專業的心理師如何透過思維縝密的邏輯與精準設計的問題,來引導晤談的當事人敞開心胸並卸下防備,最終挖掘出深藏內心或甚至下意識、潛意識裏的感受、偏見或偏執。
我自己曾經與五位心理師晤談過,但由於我自己的專業養成過程中,曾經接受過教育心理學的訓練,因此很遺憾的,前四位心理師都無法成功破防,我總在晤談室裡,忍不住跳脫當下的情境並用第三者的眼光觀看自己和心理師的對話,一邊聽著自己冷靜無感的理性敘述,一邊禁不住分析起諮商師當下仰賴的晤談策略與學派。這樣的晤談結果當然都是失敗的。但這也說明了,諮商是一門多麼不容易的專業,當一位真正專業的心理師問對了問題,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和脈絡,進而使晤談真的發揮作用時,可以為困住的人帶來多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