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讀書筆記

作者曾經遊歷至俄羅斯貝加爾湖與泰加林而對此地的波瀾壯闊心生嚮往,於是在38歲那一年帶著簡單的行囊、整箱的書籍和為數不少的伏特加和雪茄再度造訪貝加爾湖,並在湖畔的小木屋展開為期半年的隱居生活。他透過敏銳的觀察力、身體力行的行動力、洗鍊精湛的文字功力,帶著讀者深入了解在幾米見方的簡陋小木屋中、氣溫動輒低探攝氏零下30幾度的湖上、海拔高達一千公尺的山脊與山谷,如何探尋「內在自我」。除了與他一起上山、汲水、釣魚、劈柴、閱讀,也陪他一同經歷了痛徹心扉的失戀。


他犀利筆鋒下的文字流露出鮮明的反消費主義及珍愛萬物生命的立場;他綜觀古今中外的旁徵博引(當中包括榮格、盧梭、尼采、米蘭.昆德拉、陶淵明、杜牧…)令讀者也幾乎被說服:「孤獨是一場征服,讓你討回享受事物的樂趣。」 


泰加林、貝加爾湖、甚至連在那裏生活的俄羅斯人,在他的描寫下躍然紙上,建構了令人無比欽羨的美好世界。


他善於將對世人的嘲諷埋藏在洞察睿智的幽默書寫當中,令我即使不見得完全贊同,也會為文字佈局下的巧思而不禁莞爾。


以下摘錄我喜愛的幾段文字,這些文字我反覆咀嚼,在獨到觀點觸發的深思之際也享受閱讀的純粹樂趣。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


「住在山林裡的人是一台能源回收機。向森林求助,即是向自己求助。既然沒有車子,隱居者者就用走的;既然沒有超級市場,他就去釣魚;既然沒有拿熱水器,他就親力劈柴。不假他人之手的原則,也適用於精神層面—— 既然沒有電視機,他就翻開書本。」


「小木屋的生活是一張砂紙。它會打磨靈魂,讓人變得赤裸裸的,讓心智回歸原始,令身軀荊棘重生,卻也在內心深處滋長出毛孔般敏銳的味蕾。隱居者不再那麼注重禮節,卻變得更溫和。」


「我很佩服這些人,能把話說得這麼信誓旦旦,彷彿他們剛剛才在隔壁小木屋裡和上帝一起喝了杯啤酒。」


「想著我的心上人,也就是這世上即使她在我身旁,我也仍思念著她的那個人;想著要是當初她願意和我一起來這裡,這天會是什麼模樣。努力別去想其他導致她不屑來這裡的原因;不過因為沒辦法不去想那些原因,只好緩緩灌醉自己。」


「『如果你的日常生活讓你覺得貧瘠,請別責怪它。要怪你自己不夠有詩意,沒辦法召喚出它的豐富。』」


「我們的人生如果愁雲慘霧,我們要付全部責任。世界之所以灰暗,全因我們自己灰暗。人生顯得黯淡無光嗎?請更換一種生活,搬去小木屋住吧。到了深山裡,如果世界人了無生趣,如果周遭人令人難以忍受,那事實就擺在眼前了:你是受不了你自己呀!那就再想想辦法吧。」


「我絲毫不懷念以前生活中任何事物。……真的什麼也不懷念,既不懷念我的財產物品,也不懷念我的親朋好友。這個想法有點令人不安。人是否能這麼輕易就拋開人生38年以來所養成的種種習慣呢?如果果抱定主意,決定在生活中什麼也不想擁有,那麼人其實便什麼也不匱乏。」


「如果早上會有兩隻小狗雀躍迎接你,深夜也就成了甜蜜的等待。狗兒忠心耿耿,不求回報,不求任何義務,用一根骨頭就能得到他的愛。狗呀?人讓牠們睡在外頭,對牠們口氣很差、破口大罵,用剩飯剩菜餵牠們,有時還」『啪!』一掌打在牠們身上。我們人賞牠們的打罵,牠們用滿嘴熱情的口水相還。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人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為狗是個可憐的傢伙,對命令照單全收,且不愁酬勞回報。這種動物完完全全符合人類的給予能力。」


「我們人類呀,最大的罪過,就是無法再像狗一樣,總能興奮激昂的一再撿回同一根骨頭。我們為了追求快樂,總是想在家裡囤積個幾十件越來越精密新穎的東西。廣告總是對我們喊『去撿回來!』狗早已把慾望處理得乾乾淨淨。」


「人類不太能接受大自然的視若無睹。面對一片處女林地的精彩美景,人類心裡只想著如何收穫和播種。人類的目光落在泰加林上後,緊接著便是砍伐的聲響了。唉,人類頓時發現,原始地帶根本一點也不喜歡人類,於是感到惆悵悲傷… … 有誰會愛大自然既有的美好模樣,而不是愛它所能帶來的好處呢?」


「奢華並不是一種狀態,而是越過一條界線的過程,亦即過了這道門檻後,所有痛苦瞬間消失。」


「一個世界正在式微。工業的英國正在抹煞農業的英國。康斯坦斯感到體內油然升起一股活力;他了解到進步,讓世界不再那麼物質化。D.H .勞倫斯藉由康斯坦絲說出了一些先知知識的語言:天然景觀將變得醜陋、人心將變得麻木遲鈍,以及整個民族將如悲劇般在機械節奏中失去自己的活力。」


「送花給女人是最不應該的一種事了。花是淫穢的性器官,花象徵著轉瞬即逝和不貞,它當著路邊就逕自綻放開來,任由各方的風吹拂、任由蟲子吸吮、任由蟲卵結蛹、任由動物啃咬;人恣意踐踏它、摘採它、嗅聞牠。對於自己所愛的女人,應該要送石頭、化石或片岩,總之要送那種能天長地久而歷久不衰的東西才對。」


「隱居者的奢華,就是美麗的事物。他的目光,不論落在何處,總能覺察絕對的盡善盡美。時間之流,從來不會中斷。他並不會因為技術所產生的一圈需求火光,而畫地自限,受圈禁其中。」


 

沒有留言:

Been there or going there...

  1. Kyoto, Japan
  2. London, UK
  3. Florence, Ita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