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混沌少年時》迷你影集

導演用盡可能不剪接的一鏡到底的運鏡方式讓觀眾透過沈浸式體驗,來觀察、解讀、理解、最後同理各個角色的心境變化。


劇中帶出了英國社會階級壁壘分明的現象(例如:底層社會與上流社會所使用的語言、詞彙都存有極大差異:a slice vs. bread),以及英國社會部分群體對性別的嚴重刻板印象,加上社交媒體易於帶風向的特性,導致青少年的霸凌從身體的物理範疇延伸至數位世界而更加難以覺察及辨識。


此外,劇中也討論到父母因無心的疏忽,導致無法在孩子形成錯誤的性觀念時及時指引或予以導正;導致孩子無法以正確方式解決低自尊、霸凌、憤怒情緒問題而訴諸暴力。最終,父母自己也因此必須概括承受孩子成為罪犯及加害者而帶來的沉痛自責,以及社會大眾的不公正論斷和貼標籤等惡意。


《混沌少年時》對父親這個角色的描寫


在這個作品中,有兩位重要的父親角色,第一個是從社會底層靠著自己的努力爬上來,好不容易脫離不堪原生家庭,搬到另一個都市創業的犯嫌父親。他開的公司所提供的服務雖看似搬不上檯面,但他卻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地靠著這份工作為家人帶來遮風避雨的家,其實也相當值得尊敬(儘管不是什麼主流電影會定位的英雄)。


他在劇中多次展露自己很想盡全力保護兒子,但不得其門而入的無力感和挫敗感,這讓我們有機會看見許多真實社會中,弱勢家庭裡父親(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沒有足夠的資源可應用)可能面對的難處,因而能同理他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弱點,這些弱點甚至讓這個角色更接近人性、形象更為鮮明。


他最大的弱點——對男性應具備的外在條件具有刻板印象,也跟他兒子面臨的困境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兒子在運動方面表現很差(而且不敢直接表達、也不敢直接與孩子溝通),導致孩子在他眼中找不到肯定,而懷疑自己、無法肯定自己(即便他在學業、邏輯、策略等其他領域有突出表現,他仍覺得自己是個魯蛇),這看似可以忽略的小問題,卻逐漸萌生為日後的驚人犯案動機(對自己沒自信>異性交友受挫>被同儕貼標籤>被言語霸凌>自卑&想證明自己>受言語挑釁而訴諸暴力來證明自己佔上風


你或許會問,父親不肯定就會帶來這麼大的問題嗎?

我的答案是「會」。


因為在一個人的性格定型之前,兒子很自然地會因為父親身為供應者/保護者的角色而對其產生崇拜、受到潛移默化,會將父親展現的形象認為「完美男性」應有的樣子,孩子會自然地想向他學習,更想得到他的肯定。換句話說,當父親不肯定自己,他會選擇相信父親的判斷,也跟著認為自己很遜,因而產生自卑情節。


但我們很難在看完整齣劇後去責備第一位父親,因為即便他不完美,但我們看見他做的努力以及他的成長背景給他帶來的限制,我們就能體諒他,不會苛責他,只會同理他的自責與無奈。


此外,他即便在遭逢這樣的事故後,仍能為了保護女兒的未來,而選擇勇敢面對眾人目光和惡意,堅持不搬家也意識到自己還有女兒和太太需要照顧而堅強起來。這一點也令人看了為之動容。


第二位父親是堅守崗位的警探,劇中的他顯然因為忙於工作而疏於與兒子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在兒子試圖讓他理解世界還有另一個觀看角度時,他並未急著以大人的身分小看了孩子的觀點,而是選擇先傾聽。他承認自己自覺不擅長擔任父親的角色(我想現實社會也有許多不擅長擔任父親的人存在,但未必能勇敢承認),但在這個前提下,他仍願意先伸出善意的手,讓孩子知道父親愛他,並且願意為孩子學習成為更好的父親。


犯案動機的浮現

緊扣全劇的重要主題之一是少年犯嫌的犯案動機,而導演揭曉謎底的方式是透過一場心理師和少年的晤談,讓觀眾、心理師、甚至犯嫌自己親身經歷抽絲剝繭的梳理過程,最終獲得令人震驚也有點最後一絲希望落空的答案。除了戲劇呈現手法的與眾不同與強烈張力之外,也讓沒有做過心理諮商治療的人,有機會了解一位專業的心理師如何透過思維縝密的邏輯與精準設計的問題,來引導晤談的當事人敞開心胸並卸下防備,最終挖掘出深藏內心或甚至下意識、潛意識裏的感受、偏見或偏執。


我自己曾經與五位心理師晤談過,但由於我自己的專業養成過程中,曾經接受過教育心理學的訓練,因此很遺憾的,前四位心理師都無法成功破防,我總在晤談室裡,忍不住跳脫當下的情境並用第三者的眼光觀看自己和心理師的對話,一邊聽著自己冷靜無感的理性敘述,一邊禁不住分析起諮商師當下仰賴的晤談策略與學派。這樣的晤談結果當然都是失敗的。但這也說明了,諮商是一門多麼不容易的專業,當一位真正專業的心理師問對了問題,掌握了正確的方向和脈絡,進而使晤談真的發揮作用時,可以為困住的人帶來多大的幫助。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讀書筆記

作者曾經遊歷至俄羅斯貝加爾湖與泰加林而對此地的波瀾壯闊心生嚮往,於是在38歲那一年帶著簡單的行囊、整箱的書籍和為數不少的伏特加和雪茄再度造訪貝加爾湖,並在湖畔的小木屋展開為期半年的隱居生活。他透過敏銳的觀察力、身體力行的行動力、洗鍊精湛的文字功力,帶著讀者深入了解在幾米見方的簡陋小木屋中、氣溫動輒低探攝氏零下30幾度的湖上、海拔高達一千公尺的山脊與山谷,如何探尋「內在自我」。除了與他一起上山、汲水、釣魚、劈柴、閱讀,也陪他一同經歷了痛徹心扉的失戀。


他犀利筆鋒下的文字流露出鮮明的反消費主義及珍愛萬物生命的立場;他綜觀古今中外的旁徵博引(當中包括榮格、盧梭、尼采、米蘭.昆德拉、陶淵明、杜牧…)令讀者也幾乎被說服:「孤獨是一場征服,讓你討回享受事物的樂趣。」 


泰加林、貝加爾湖、甚至連在那裏生活的俄羅斯人,在他的描寫下躍然紙上,建構了令人無比欽羨的美好世界。


他善於將對世人的嘲諷埋藏在洞察睿智的幽默書寫當中,令我即使不見得完全贊同,也會為文字佈局下的巧思而不禁莞爾。


以下摘錄我喜愛的幾段文字,這些文字我反覆咀嚼,在獨到觀點觸發的深思之際也享受閱讀的純粹樂趣。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


「住在山林裡的人是一台能源回收機。向森林求助,即是向自己求助。既然沒有車子,隱居者者就用走的;既然沒有超級市場,他就去釣魚;既然沒有拿熱水器,他就親力劈柴。不假他人之手的原則,也適用於精神層面—— 既然沒有電視機,他就翻開書本。」


「小木屋的生活是一張砂紙。它會打磨靈魂,讓人變得赤裸裸的,讓心智回歸原始,令身軀荊棘重生,卻也在內心深處滋長出毛孔般敏銳的味蕾。隱居者不再那麼注重禮節,卻變得更溫和。」


「我很佩服這些人,能把話說得這麼信誓旦旦,彷彿他們剛剛才在隔壁小木屋裡和上帝一起喝了杯啤酒。」


「想著我的心上人,也就是這世上即使她在我身旁,我也仍思念著她的那個人;想著要是當初她願意和我一起來這裡,這天會是什麼模樣。努力別去想其他導致她不屑來這裡的原因;不過因為沒辦法不去想那些原因,只好緩緩灌醉自己。」


「『如果你的日常生活讓你覺得貧瘠,請別責怪它。要怪你自己不夠有詩意,沒辦法召喚出它的豐富。』」


「我們的人生如果愁雲慘霧,我們要付全部責任。世界之所以灰暗,全因我們自己灰暗。人生顯得黯淡無光嗎?請更換一種生活,搬去小木屋住吧。到了深山裡,如果世界人了無生趣,如果周遭人令人難以忍受,那事實就擺在眼前了:你是受不了你自己呀!那就再想想辦法吧。」


「我絲毫不懷念以前生活中任何事物。……真的什麼也不懷念,既不懷念我的財產物品,也不懷念我的親朋好友。這個想法有點令人不安。人是否能這麼輕易就拋開人生38年以來所養成的種種習慣呢?如果果抱定主意,決定在生活中什麼也不想擁有,那麼人其實便什麼也不匱乏。」


「如果早上會有兩隻小狗雀躍迎接你,深夜也就成了甜蜜的等待。狗兒忠心耿耿,不求回報,不求任何義務,用一根骨頭就能得到他的愛。狗呀?人讓牠們睡在外頭,對牠們口氣很差、破口大罵,用剩飯剩菜餵牠們,有時還」『啪!』一掌打在牠們身上。我們人賞牠們的打罵,牠們用滿嘴熱情的口水相還。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人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為狗是個可憐的傢伙,對命令照單全收,且不愁酬勞回報。這種動物完完全全符合人類的給予能力。」


「我們人類呀,最大的罪過,就是無法再像狗一樣,總能興奮激昂的一再撿回同一根骨頭。我們為了追求快樂,總是想在家裡囤積個幾十件越來越精密新穎的東西。廣告總是對我們喊『去撿回來!』狗早已把慾望處理得乾乾淨淨。」


「人類不太能接受大自然的視若無睹。面對一片處女林地的精彩美景,人類心裡只想著如何收穫和播種。人類的目光落在泰加林上後,緊接著便是砍伐的聲響了。唉,人類頓時發現,原始地帶根本一點也不喜歡人類,於是感到惆悵悲傷… … 有誰會愛大自然既有的美好模樣,而不是愛它所能帶來的好處呢?」


「奢華並不是一種狀態,而是越過一條界線的過程,亦即過了這道門檻後,所有痛苦瞬間消失。」


「一個世界正在式微。工業的英國正在抹煞農業的英國。康斯坦斯感到體內油然升起一股活力;他了解到進步,讓世界不再那麼物質化。D.H .勞倫斯藉由康斯坦絲說出了一些先知知識的語言:天然景觀將變得醜陋、人心將變得麻木遲鈍,以及整個民族將如悲劇般在機械節奏中失去自己的活力。」


「送花給女人是最不應該的一種事了。花是淫穢的性器官,花象徵著轉瞬即逝和不貞,它當著路邊就逕自綻放開來,任由各方的風吹拂、任由蟲子吸吮、任由蟲卵結蛹、任由動物啃咬;人恣意踐踏它、摘採它、嗅聞牠。對於自己所愛的女人,應該要送石頭、化石或片岩,總之要送那種能天長地久而歷久不衰的東西才對。」


「隱居者的奢華,就是美麗的事物。他的目光,不論落在何處,總能覺察絕對的盡善盡美。時間之流,從來不會中斷。他並不會因為技術所產生的一圈需求火光,而畫地自限,受圈禁其中。」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小狗錢錢》

想要變有錢,你必須真心渴望變得更富有。

除此之外,必須先建立1. 願望清單,為了達成最想達成的夢想,你就會有想賺錢的念頭。2. 開始在夢想存錢筒裡存錢。3. 餵養金雞母(下蛋)/持續存下可累積複利的本金,為自己帶來被動收入,讓錢滾錢。

在變得富裕前會有很多挑戰,能否在困難出現時持續堅持不懈地努力,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可做兩件事幫助自己持續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

1. 每天花10分鐘複習自己的夢想清單,以及達成夢想的具體做法。

2. 每天花十分鐘寫成功筆記,紀錄自己所有小小的成就,讓自己更有自信,也對自己所做的事更堅定不移。

有了想致富的念頭,接下來就是想怎麼賺錢。如何找到賺錢的方式:

1. 想想自己可以如何幫助別人來獲利

2. 想想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心無旁騖地專注於自己知道的、有能力做到的、自己已經擁有的。

除了賺錢之外,了解並規劃自己的財務也很重要。以下爲實用的理財建議:

1. 負債的人必須先把信用卡注銷。用現金支付絕對比用信用卡支付更有利於撙節開支。

2. 絕對不要使用消費性貸款。

3. 不管賺多賺少每個月一定要存錢。不要急著將貸款(消費性貸款除外)還清,而是應該將錢存下來投資。選擇還款方案時,盡可能選擇最低的本金還款方案,同時固定將自己收入的50%(40%餵養金雞母;10%投入夢想存錢筒)存下來。

4. 在錢包上貼上一張紙寫著:「我真的需要買這樣東西嗎?」幫助自己在每一次消費之前多加思考。

我讀《城與不確定的牆》

少年與少女相愛,一起用意識構築一座有獨角獸、無指針鐘塔、古夢圖書館的奇異幻想之城。

少女沒有留下隻字片語就突然離開(離世?)了,少年承受莫大的悲痛,渴望到幻想之城與少女重逢,一晃眼已步入45歲的中年孤獨人生。

45歲男主的意識(意識A)如願進入奇異的幻想之城,與那位17歲少女一起在獨特的圖書館工作,但從他身上剝離的影子(形體A)敦促他返回世間,他決定(意識A)留下,把影子趕回人間。

影子(形體A)在人間繼續承受孤獨與虛無的苦楚,辭去工作搬到北國一座小城擔任圖書館館長。

影子(形體A)擔任館長期間,逐漸從只全心關注自己的悲傷與孤獨,轉為和小城裡的幽靈(意識B)、咖啡館的女士、穿黃色潛水艇圖案上衣的少年(形體X)建立特殊的情感連結,且無意間向潛水艇少年透露了幻想之城的存在。潛水艇少年一心嚮往幻想之城,由於在人間毫無羈絆他決心找到方式前往這個城。

潛水艇少年突然在世間神隱了,世人和影子(形體A)都找不到他。影子感到擔憂,在夢中經由潛水艇少年(或自身?)的召喚,又再度神往並在虛幻與現實間彷彿重返了幻想之城。

潛水艇少年(意識X)在幻想之城請求與意識A化為一體,一起合力完成圖書館的工作(夢讀)。在完美分工一段時間後,意識A開始感覺自己身體起了變化,在幻想之城的時間不多了而陷入混亂。

潛水艇少年(意識X)告訴意識A他的影子(形體A)一直都在世間並將會在世間好好地接住他,請他帶著信念,勇敢離開幻想之城。

意識A最後勇敢地離開了高中時代開始就夢寐以求的少女,把少女與他曾合為一體的意識X獨留在幻想之城中。

這篇故事在現實與虛幻之間來回交錯,透過細膩而精準的文字帶著讀者親身體驗摯愛驟逝所帶來的、用恆久時間亦難磨滅的、難以對外人訴說的悲痛與空無;帶領讀者探討意識和形體之間的主客關係,以及意識和形體合作如何能幫助被空無困住的人脫離心靈的禁錮並重獲自由/新生/找到活下去的方法;用五個角色(憂鬱症、失戀、喪偶/子、離婚/性無能、高功能自閉症)不同的生命故事來呈現人的孤獨本質,以及他們各自從自身孤獨中解放自己的過程。

本書用奇妙的敘事架構說出幾個平凡無奇的故事,但洗鍊而精準的文字引人入勝,使讀者不禁被吸入情節當中,近乎毫無選擇地感受/體驗/同理/見證了每個歷歷在目的情感波動與思維歷程。

我讀《異鄉人》

本書以一個平凡小人物的心境獨白為故事揭開了序幕,在看似平凡無奇的描述中,讀者隨故事主角經歷母親在安養院辭世這樣一個許多人可能會在人生中遭遇的喪母事件,掛上一個特殊的濾鏡來重新認識這個大千世界。透過作者對主角敏銳聽聞等感官體驗的紀錄,以及對主角心智活動的細節描繪,讀者可以逐漸察覺主角似乎選用一種自我抽離(或甚至是後設觀察)的方式在面對人生種種毫無道理可言,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荒謬現實。

當讀者剛從主流價值稍微偏離、開始要任由想像力一步步靠向作者建構出來的另類處事態度而開始產生理解(或許尚未達到同理的境界)時,故事迎來了一大轉折:一件件看似毫無關聯的單一事件串聯,並導致主角從一個奉公守法、謹守本分的社畜,意外成了人人皆得以誅之的殺人犯嫌。而眾人(無論是預審法官、庭上法官、陪審團、檢察官、辯護律師,甚或是跟案情毫無關聯,對事件始末毫不知情的媒體記者)堅信他是冷血無情的預謀殺人犯所仰賴的依據(所謂的「人證、事證」),僅僅植基於與案情毫不相干的、他人口中所謂的「事實」。沒有人在意或願意聽他本人對案情發表任何意見,即便這是關乎生死的重大刑事案件,當眾人認定他是預謀犯案的兇手時,他完全可以被當成無關緊要的存在,獨立於整個司法對他的審判之外。

最後,如同讀者隨鋪陳的細節堆疊後而不難預料到的,主角被判處了上斷頭台的極刑,而知道死亡將至的他也毅然決然地優先選擇保有其價值主張,絲毫不放棄他選擇用來面對人生的原則與態度,透過這種寧死不屈的決絕,體現了他生而為人的存在。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療癒孤寂》讀後心得

本書一開始即引言榮格的話來定義什麼是孤寂:「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重要的感受。」


接著作者進一步詮釋,認為孤寂來自「一種與人分離、疏遠的感覺」。造成這種感覺的成因可能有很多,例如疫情封城也是其中一個。


但作者認為孤獨(獨處)不一定會變成孤寂(焦慮、不安、空虛感)。孤獨是否轉變為孤寂的關鍵在於一個人是否能承接自己,以成熟的方式與自己獨處,並關懷、溫暖自己的內心。他認為這兩者的主要差別是,孤獨是能安在的獨處,而孤寂是虛弱的孤立著。


作者的主要論點是人如果無法跟他重視的人產生深刻有意義的交流和情感連結,就會造成情感的一種斷裂,時間久了就變成孤寂,人若長時間處於這種斷裂狀態而不處理,可能會從孤寂轉為疾病甚至演變成憂鬱。


那為什麼人會難以和他人建立情感的連結呢?作者認為最初可能源自幼兒或童年時期母嬰之間的安全依戀需求未被滿足、或在情感表達學習的階段,其主要照顧者為不當情緒調節示範者,在日後的發展又未學會往內心探索、擁抱自己,接納孤獨的生命本質,並適當調節孤獨、與孤獨共處,進而轉變成孤寂。他們的孤寂是「從很小就開始累積」的。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於孤寂呢?作者提供一個問卷供讀者自我檢查,在此略過。孤寂感強烈的人有三種特徵:1. 同理心能力有限;2. 宜人性向低;3. 封鎖及壓抑。他們在個體發展上,無法經驗完整的自我,所以也難以了解接受他人表現的自我。


孤寂的另一個成因,是其他人都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因為在現在的社會,人多少都會需要隱藏內心世界,只讓別人看到完美表象。所以被問到:「你好嗎」,通常都是回答「我很好」然後繼續手邊的工作(即便自己可能深受失眠所苦也不會說出來)。


孤寂的人,若未察覺並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會在行為上產生一些防衛機制或逃避問題的作法。例如:「切割感受,將自我與情感隔離」、寧可戀物,因為他們覺得人好麻煩;選擇與人疏離,以冷淡與人保持距離;用各種方填補內心的空虛,例如食物、遊戲、上網等可帶來愉快、麻痺自己的刺激,甚至成癮。


但孤寂的人也會渴望人際關係,然而他們渴望的卻是「完美理想的陪伴者」給他所需要的情感支持,但卻不需要相對地付出什麼。孤寂的人缺乏調節內在狀態的能力,因此除非透過另一個人給予關愛和關懷,否則自己的生命就猶如沙漠。他們傾向切割情感,拒絕經驗自己的情緒歷程,對自己的情感表達很不熟練、無法與人連結一段真摯、深層的情感關係。


要遠離孤寂,不但需要有意義的關係,也需要完整的自我。缺乏任何一邊就會失衡。換言之必須先和自己建立深層的關係,才能和別人建立深層關係。


那麼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作者認為和自己在一起時,必須要能「感受到愛的流動和滋潤」,換句話說,每天都溫暖關懷自己過得如何、是否有壓抑自己情緒需要自己承認和安撫、是否有值得喝采的時刻、時時肯定自己、支持自己,讓自己承接自己而不要擔任乞討愛的乞丐。


另外,作者建議孤寂者學習對人好奇,以及產生共鳴的情感,因為多數孤寂者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他們以自我中心來解讀和認定,而不是去認識瞭解別人。基於此,在戀愛關係裡,孤寂者一旦動情激素退卻後,不再需要互相探索,就又回到往日習性(很少表達情感、很少溝通、分享、交流),漸漸與另一半成為無話可說、沒有共同點可以交流的心靈陌生人。


作者鼓勵大家思考自己思考、感受自己的感受,進而體會及了解他人的思考與感受,才不會只是活在充滿「事情」和「目標」的世界,他更鼓勵孤寂者學習傾聽並關注別人的感受,透過這樣的連續,不再執著於自己認定的世界、開闊自己的視野。


最後我用作者蘇絢慧的一段話為整本書作結:「你若是一座孤島,你會發現他人也是。但不同的是,即使我們是一座座的孤島,我們已經有連結彼此的橋樑你是你,我是我,但我們因為連結和交流,而成了有意義的我們。」

2021年6月8日 星期二

《現代心靈1》關於佛洛依德

1. 冰山理論

2. 潛意識

3. 性心理發展

我覺得冰山理論的區分蠻有價值的,我自己從小到大長期在我的自我和超我之間拉扯,原因是什麼我還沒找出來,但很可能跟從小受到的教育而沒有主動批判思考推翻外在強加價值有關(當然也可能跟沒有看課外書有關。)


對這樣的拉扯我是非常有意識且感到困擾的,而我的本我則是長期受到自主壓抑的,直到近一兩年我才逐漸能充分享受(美食或旅遊或任何形式的享樂)而不感到罪惡感。我一直把這和儒家思想掛鉤,覺得自己是中毒過深,現在希望能逐漸透過廣泛閱讀和與人交流,獲得解藥。


簡言之,這三個我的區分對於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分析和解救自己有其必要,也發揮了一定的功能,(有時甚至拿來幫朋友分析他們的愛情問題也很有幫助)所以我予以肯定。


潛意識理論我則是更加推崇,跟王老師一樣,我也是多夢的人,而且我的夢境幾乎90%反映出我日常生活中毫無意識到的各種情緒(害怕、擔心、焦慮、愛戀、情慾、厭惡。)夢中情節甚至逼真到我有時會在夢中揮動手臂或喃喃囈語。可以想像,我的睡眠品質是非常糟糕的(有去做過醫院的睡眠檢查),所以我必須長期服用安眠藥,才能在睡醒後有正常的功能做一般人覺得再簡單不過的事(例如接電話時聽懂來電者的需求並留言)。除了讓我瞭解自己的生理狀況而就醫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外,潛意識理論對我還有另一個助益,就是在我理性否認自我想法和情緒時,作為一個關卡提醒自己,或許自己人生中的課題是來自潛意識根深蒂固的偏見或執念而來,在有這樣的知覺之下,就有改變自己信念的可能,也就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可能。


性心理發展我則是覺得稍嫌牽強,雖說某個階段不滿足一件事可能會有影響,但他所論述的因果之間,我則不覺得有那麼高度的相關,或者說,之間的關係交代有點太過跳躍,而令人不可盡信。

Been there or going there...

  1. Kyoto, Japan
  2. London, UK
  3. Florence, Italy